2020年的秋季来的比以往要早一些,温度下降较快,好像在提醒人们,冬天已经在发货的路上了!随之而来大家收到的是儿童感冒发热人数猛增的消息。此次梳理指南中儿童发热相关说明的知识点,让大家对发热的认识和处理更专业。
1、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发热按体温的高低分类比较常见。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及慢性低热,≥41.0℃为超高热。临床还有按发热时间长短分类,包括短期、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按发热热型分类,可有稽留热、张驰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体温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提高13%。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
3、发热管理的目标
包括(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目前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使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
4、体温与舒适度的相关性
体温与舒适度具有相关性。发热时,体温升高及导致发热的原发疾病均可给患儿带来一系列不适。儿童在发热期间,除了经口摄入量减少之外,其活动、睡眠和行为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目前的文献资料推荐发热患儿使用解热镇痛药也正是基于舒适度提高后随之而来的活动和喂养方面的改善,减轻烦躁和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
5、发热的处理策略
根据发热评估的结果,结合原发病,如需退热治疗,可选择以下策略。
①药物退热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②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
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6、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1)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4)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5)肝功能异常伴发热时可选用布洛芬;
(6)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7)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在G6PD缺乏症的患儿属禁忌;
(8)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
(9)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
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h以上;期间应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与治疗,辅以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不宜盲目加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治疗。
参考指南文献:
1、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2、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年4月 第11卷 第2期·18